其实在写这篇帖子之前,我挺矛盾的。最近的确是把《飘过半个地球的追寻》这本书读了好几遍。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想的,也不想知道其他朋友对人生的感悟是什么样的。我只能说这本书的确给了我一些启示——我只能代表我个人,每个人也只有权利代表自己——这就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道理。这世界没有什么绝对的好坏,只有每个人的不同感知。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就这么简单!
很多中国人认为村上春树是多么好的作家,可是那一天和一个日本客商谈判之余,淡淡的聊起了日本文学,我提到了村上春树。日本客商莞尔一笑说:“你真觉得他写得多好?”我说大家都这么说啊。他说村上在日本是有名,但是他的作品不知所云,除了无病呻吟,就没别的了。他的粉丝在日本大多都是无聊打发时间,喜欢灰色的家庭主妇!我个人不欣赏。原来,村上在日本的主要读者群是家庭主妇,这让我想到了国内发行量很大的杂志《知音》。是啊,什么是好?什么是坏?有统一标准吗?这有让我想到了《功夫熊猫》中的鸭子爸爸说的话:“To make something special,you just have to believe in it 's special.”(使什么特殊的话,你只要相信它是特殊的就好了。)别忘了,鸭子爸爸买的是什么料都不加的清汤面,却能让世人认为那是极品的面条。这就是传言,当人们认为一件东西好的时候,都会纷纷慕名而来,当你问他到底好在哪里,他也许未必说得出个所以然来。村上在中国这么火,理由也就可想而知了,好在哪里?我也没看出来。
当我感知了这些写道理之后,再去读一个无名作家的《飘过半个地球的追寻》的时候,第这三次才被里面的话语感触了。就像鸭子爸爸的话,直白,但真理就是如此:
“其实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。也许有些中国人适合美国的生活,他们就会在这里生活的很好;有些人不适合,只不过随波逐流,做了时代的跟随者而已,或者只是羡慕别人而已,所以结果就和你所看到的一样。能够得到的,不表示一定适合你,更不表示能够带给你快乐。”
这是《飘过》一书最后几章里安德森先生的一段话。开始看的确不以为然,但是回头再看就觉得的确如此。什么是好?什么是不好?就像书评,就像一道菜,谁给个统一标准?这不是数学,不是1+1非得等于=2!对胃口,就是好吃;不对胃口,就是不好吃。所以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人口中会大相径庭。
“活在当下。全然的活在当下,不因为以前发生的事情而悔恨,也不因为未来而担忧。不和人攀比,不嫉妒,不羡慕,不张狂,但是也不自卑,不消极,不过度亢奋,不轻易别人的影响。找到自己心中的那份宁静,答案自然及显示出来了。”
多么朴素,但是道理明晰的一段话啊。这样的话在《飘过》一书中散落在各处,夹叙夹议之中。这些哲理不是那些自以为清高,或者自以为很懂得欣赏什么神坛文学的自命清高人能够了悟的了的——当然,我只能代表我自己。当我发现我读完了——细细的读完,不是什么一下午读完的那种自以为是的读者的态度——我品味到了一股淡淡的香味,就从这些看似朴素的话里。我变得谦卑了——现在当我评论任何人任何事物的时候,我都会加上两个字:个人!因为,就像《飘过》这本书给我的感触,朴素,几乎没什么跌宕起伏的爱情情节,但是就是那么淡而无味的感触,却让我从一股悲凉之气中再次挺了起来,但是不是激进的,而是谦卑的。的确,因为每个人都只能代表你自己!所以,当大家以后再评论别人的任何事物:长相、厨艺、作品、音乐等等的时候,不管喜欢或者不喜欢——加上两个字:个人!因为你只能代表自己的感触,你不能代表别人,谁也没那资格随便将自己的标准凌驾于他人之上。
喜欢,就多吃点;不喜欢,就不吃吧。人生就这么简单,别再臭清高了。村上春树又如何,鲁迅又如何?对于不喜欢吃的人,那就是不好;没有什么“圣者”,因为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“圣者”,但是你的圣者只是你的,不是别人的。
这就是这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品文带给我的感触——我只能代表我自己!因为适合我的就是最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