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dzh9348 发表于 4 天前

《千秋智慧说论语》

  《千秋智慧说论语》
  
  文/雾满拦江
  
  第一章:大学问
  
  (1)善于学习的人称之为君子
  
  子曰: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
  
   死读书与活读书
  
  在孔子时代,学和习两个字是分开来用的,学是指掌握知识,懂得人生的道理及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,而习却不是我们现在的复习的意思,而是专指在实践中运用知识、道理与思想,在一过程中获得成功并体验到人生的乐趣。
  
  书本上的知识与思想,是从实践中总结提练出来的基本原理,背一本书容易,但能够灵活的在实践中应用,才是最难的,也是“不亦乐乎”的。如果只知道一味读书却不懂得如何在实践中应用,就成了死读书的书呆子。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,但历朝历代,只知道死读书却不知道在实践中应用的书呆子,大有人在。
  
  东汉末年,就有这样一位书呆子向诩,时值黄巾军起义,朝庭惶急,向诩建议说:不如派人到黄河边上,面对北方颂读《孝经》,以孝感化敌军,敌兵必退。皇帝听了,目瞪口呆良久,面对这个读书读呆了的蠹虫竟不知说什么才好。
  
  只会读书却不会应用,最典型的要属明朝的沧州人刘羽中,有一次,他偶然得到一本兵书,便闭门伏桌苦读一年,自称可带兵十万指挥作战,恰巧碰到外敌入侵,他就操练士兵,带兵抵抗,结果大败,他自己还差一点成了俘虏。后来他又得到了一本古代水利书,又伏在桌上细细的阅读一年,自称可叫千里土地变成良田。州官听信了他的话,便任用在一个村子里领导兴修水利,恰好碰到洪水暴涨,水流沿着他挖凿的渠道倒灌进来,村民俱为鱼鳖。但连续的失败无损于刘羽中的“创新精神”,他又对边关防务感兴趣起来,并设计了一款最新的铠甲,要求给守边的军士配备。兵部按照他设计的图样把铠甲打造出来之后,就让他先穿上试试。结果,刘羽中穿上铠甲后,却被压得扑腾一声趴在地上,说什么也爬不起来了。因为他在设计铠甲的时候只考虑到了防护,却忘记了铠甲的重量,人穿上他设计的铠甲动都无法动一步,又如何能够上阵冲锋御敌?
  
  把学习简单的理解成背书本,却与实践相隔膜,是永远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的。不仅如此,而且死读书的人面对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,也缺乏足够的灵活性。秦末汉初,汉王刘邦任命韩信为左丞相,并让他率兵攻袭赵王歇及成安君陈余的部队,韩信率军赶到与陈余对阵的战场,却将人马摆放在河边,见此情形,韩信手下的将领们纷纷劝说,说这样布阵是违反《孙子兵法》的,甚至连陈余手下的将领们远远的看了,也都一个个的捧腹大笑,认为韩信不懂兵法,此战必然失败。
  
  但是韩信却不肯听人劝告,反而命令副将安排宴会,对大家说:“今天要为打败成安君陈余而庆祝。”诸将心里都不相信,却都假装说好。
  
  酒足饭饱,大家上马冲锋陷战,出乎大家意料的是,战事一起,势如破竹,韩信的汉军大胜,成安君陈余被杀,赵王歇被当场活捉。战争结束后,将领们跑来问韩信:“兵法上说,摆阵应该右靠山陵,以为依据,左侧前面为水,以为屏障。而今你处处反其道而行之却取得了胜利,是兵法上说错了吗?”
  
  韩信听了,回答道:“错了的不是兵法,而是你们,是你们只知道一味死读书,却没有读懂书中的道理。我这种布阵的方法在兵法上同样也是有的,兵法上不是说:‘陷于死地而后生,投之亡地而后存’吗?但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,取决于现场的军事形式,而不能够生搬破套。”
  
  这就是孔子告诉我们的,读书并不是目的,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灵活的应用,才是从知识中获得乐趣的真正原因,如果一个只知道读书却不懂得应用,那就很难体会到“不亦乐乎”的意境。
  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http://www.lifang521.com/tag/91614/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《千秋智慧说论语》